读《论语》(一)

孔子,有两个标签,圣人,大家耳熟能详,历代读书人都如此认为,还有一个,高达威猛,据《吕氏春秋》记载,**”孔子之劲,能举国门之关”,讲孔子能把城关举起来,城关便是城门的门闩,那是城门门闩正儿八经的实木打造,重约800斤,四个大胖子,孔子也算是个大胖子了;还有《史记·孔子世家》中记载有,“孔子长九尺有六寸”**,司马迁生在西汉,西汉时期1尺约有现在的22厘米,换算下来接近有2米之高。因为孔子是春秋时期鲁国人,山东大汉,也就不足为奇了。

孔子,据说是父母不婚而生,当时生他的时候,他爹已有70岁,而他母亲仅仅18岁。所以按现在而言,是个私生子。突然想起《权游》中的私生子雪诺·史塔克,在一集中挂一个主角的影视中活到快剧终,也是王者级别的存在。

孔子所处的环境在春秋末期,当时周王朝摇摇欲坠,各个诸侯国抢地盘是抢的热火朝天,战争带来的便是百姓的流离失所,礼坏乐崩。在当时那种环境下,孔子便有了一个毕生追求的目标–让大家都讲礼

孔子本身穷苦人出生,在三岁时父亲去世,十八岁母亲去世,一个人在风雨飘零中经历了各种苦难,也对底层百姓的处境感同身受。不管你身份地位如何,是否贫贱富贵,我都不在乎,只要你拿交点学费(据说是干肉),便可以来找我给你上课。

子曰:“有教无类。” ——《论语·卫灵公》

孔子说:“人人我都教育,没有(贫富、地域、身份等方面的)区别。”

针对不同的学生,孔子也有着灵活的教学方法,对症下药,因人而异。

因材施教-点击跳转查看详情

全年无休,因为他常年乐于学习,而且还乐于教学。

子曰:“默而识(zhì)之,学而不厌,诲人不倦,何有于我哉?” ——《论语·述而》

对待学习,一点儿都不感到满足;教育学生,一点儿都不觉得疲倦。

子曰:“知之者不如好之者,好之者不如乐之者。” ——【春秋】孔子《论语·雍也》

懂得学习的人不如喜爱学习的人,而喜爱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。

习近平总书记-引用-陈望道-翻译《共产党宣言》时,把墨汁当作红糖蘸着吃了粽子,这是一种信仰的力量 -摘自《习近平用典》

周王朝时推行的礼乐,其实是一种划分阶层的等级制度。君主之上,百姓为下,大家各行其道,不能越礼。在战乱时期,这种思想其实作用不大,法家在这一时期占据上风。而当刘邦建立大汉王朝后,百废俱兴,秉持黄老学说,无为而治一段时期后,在汉武帝时,政权趋于稳定,国家强大之后,便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了。但是在孔子所处时代,确是极难的。

在孔子所处的鲁国,有一个大臣,叫季氏,权势极大,目无法纪。孔子的很多弟子在季氏手下搬砖,但是孔子极其看他不爽,就是因为按照礼法规定,当时,只有国君才能欣赏64个人一起跳舞的规模,大臣你本来只能有一半规模,也就是32个人,但是季氏却是八佾(yi)舞于庭(一佾为8人)。当孔子听说这件事之后,很生气,后果很严重。

子曰:“人而不仁,如礼何?人而不仁,如乐何?”——《论语·八佾(yì)》
孔子谓季氏,八佾舞于庭,是可忍也,孰不可忍也。

孔子说:“一个人做了人,却不行仁,会怎么对待礼仪制度呢?一个人做了人,却不行仁,会怎么对待音乐呢?”
如果这个都可以容忍,还有什么不可容忍的呢?意思是绝不能容忍。

孔子也因为这件事,后续想把三位大臣的城墙给拆了,被这三家之后,赶出鲁国了。被人嘲笑,犹如丧家之犬。突然想到一个电影的片尾,紫霞站在城墙上,指着至尊宝,对别人说:“看,那人真像一条狗呀~”,让人唏嘘不已。